2025年5月15日下午,我院举办题为《文明对话的语言通道:中阿翻译实践与文化互鉴》专题学术讲座。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娜希德·阿卜杜拉·依布拉希姆教授(Prof. Nahed Abdulla Ebrahim)受邀主讲,我院MTI中心主任何花副教授主持,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学生与教师代表参加。何花老师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娜希德教授的学术背景,并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娜希德教授首先阐释了中阿文明的历史发展,对比了中阿文明间的异同。通过回顾中阿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史,指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保持着密切联系,尤其通过丝绸之路这一 “文明之桥” 实现了商品流通与思想交流的双向互动。她强调,阿拉伯世界在数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中国的儒家思想等典籍也在阿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研究。
娜希德教授还以陆海丝绸之路为时空坐标,梳理了中阿文明交往的翻译史脉络。她指出,自唐代时期的翻译至阿拉伯 “百年翻译运动”,译者的笔触始终是文明对话的密钥。通过展示敦煌文献中的阿拉伯数字手稿与《水银论》中医译本,娜希德教授生动还原了古代中阿学者如何通过翻译实现天文历法、医学知识的双向流动。唐代长安的波斯译官与巴格达智慧宫的中国学者,共同构建了前现代世界的“翻译共同体”。
娜希德教授还聚焦于现当代,通过对比分析《一千零一夜》汉译本与《论语》阿译本的传播轨迹,揭示翻译如何塑造文化认知图景。特别介绍了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作品,并对其中国译介作品进行了评价,强调其译本既保留了阿拉伯文学特质,又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针对当代中国文学的阿译实践,娜希德教授以莫言作品在开罗书展的传播效果为例,强调 “文化转码” 需要平衡语言忠实与接受语境,并提出 “意象优先于字面” 的翻译准则。
最后,娜希德教授强调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得益于翻译这座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不仅促进了两大文明在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也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未来,随着科技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翻译将在中阿文化交流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问答环节,师生就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译介、机器翻译在文学类文本中的应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等问题进行提问。娜希德教授耐心作答,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为师生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讲座加深了我院师生对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了解,为中阿文明交流的学术研究拓宽了思路,通过学术互动深化了中阿文化认知互信。
撰稿:胡刚
审校:何花

